開始申請
分類:
多元化校園
Kairat Eshbolotov

中大獨特的書院制度幫助我適應大學的生活。我所屬的新書院擁有親和、融合國際、知性和投入的氣氛,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去認識新朋友,從而擴大社交圈子。這種環境培養了我們的開放性思考,使我們敢於接受分歧、認識新朋友及與他們建立友誼。於我所在國際大都會,書院培養的價值觀都是社會的核心價值,有助匯聚不同背景及文化的人,並促進彼此交流。

Dhvanii Chawla

作為書院義工隊惟一一個國際生,我得到很多難得的機會去認識本地生朋友、探訪老人之家及和本地人一起籌款和做義工。透過學生事務處的國際生大使和CLOVER計劃,我更可以和香港的少數族裔互動。我同時是印度學生會的活動主管,在不同的跨文化活動中,我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印度文化、教他們漢娜手繪藝術、一起慶祝印度灑紅節和享受很多像在家一樣的體驗。

Lee Dayoung

我來自南韓,但我大半生都不在韓國,反而自幼起便在澳洲、菲律賓及中國生活。我本來打算報讀社會科學學士,但其後改為文學士。這個轉變是因為我曾修讀Igor Chabrowski教授的現代中國課程,而他認為我比較適合文學士。我那時認為社會科學比較實用,但他鼓勵我做自己喜歡及享受的事情,所以我改變了我的想法。

交流機會
Hilde Marie Moholth

我透過本科課程參加了到台灣的交流計劃,這對我來說是十分寶貴的經驗。我遇到了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學生,為我在兩岸議題上帶來不同的觀點。不論我是和朋友一起上課、用外語在台灣旅遊、還是在新環境中結交新朋友,這些都是無價的體驗。交流計劃是一種很好的方式,讓你繼續學習的同時能開始你人生的冒險。

白杰

生物學 (1999)
加拿大卑詩大學廣東話課程講師

當我還是生物學學生的時候,我曾參加書院舉辦的交流活動,到美國當交換生,認識了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新朋友,令我眼界大開,加深了對語言的興趣,所以中大畢業後決定再次飄洋過海,到美國攻讀語言學碩士。

陳耐持

神學 (1975)
狂草書法表演者

畢業那年獲機會到荷蘭交流,令我眼界大開。我發覺這世上原來真有地方可實現『小國寡民』,每個人都是平等而獨立的個體,擁有寬廣無比的發展空間。自由開放的社會氣氛深深吸引了我。

學業及實習
Chananchida Choochua

我很享受學習,大學的課程設計得宜,商學生可先涉獵管理、市場營銷及財務等學問,待具備相關知識後再按興趣選擇專修範圍。泰國人普遍較被動、易害羞,但我因小組功課和參與小組討論而經常說話,與人溝通。經過這些實戰訓練,我變得積極主動、善於交際和更有自信,且掌握了交友的訣竅。

Austin Bliss

教授們讓這課程傲視同儕,他們不只委身於他們的專業,更會關心學生與教育。這課程的教授不會只專注於研究而忽略教學,他們讓我在寫作、思維和對中國的認知上也獲益良多──這對我的海外學習體驗很重要。我冒了很大的險越洋到中大學習,所遇到的人都令我這趟旅程成為美好的體驗,我會銘記於心。

楊雅雯

法學士 (2012)
Corporate Associate at Sidley Austin LLP

於中大在學期間,我早已駕馭了一些實習時期所需的技能,包括分析技巧、法律研究、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數年間,我獲得教授及導師無間斷的指導、參加各種本地和國際的模擬審判比賽、實習計劃、商業計劃比賽的機會,也享用了豐富的學生資源。這一切都使我更容易吸收所學的法律知識。

冼杞然

社會學 (1975)
電影導演

社會學有門學問叫方法論,訓練學生科學分析社會事件,多角度剖析問題,將現實生活中看似混亂的事情整理成有序系統,於是唸社會學的人很自然衍生出寫劇本以至統籌各路人馬的能力。社會學的訓練影響了我整個事業與人生。

郭瑋強

信息工程學系 (2015)
R-Guardian共同創辦人

贏得第一個獎項後,我的團隊獲批進駐校內的前期創業育成中心Pi Centre,享用一年期限的免費工作空間、設施和顧問服務。在中心人員的指導和提名下,團隊一年內再贏得多個獎項,其中一個比賽的獎品是科學園快速通道通行證,令我得以畢業兩個月便移師科學園的免租辦公室,踏上創路新旅程。

全人發展
Myrmidon Kangara

法學士 (四年級)

在中學時,當遇見想參與的活動和比賽,我卻因為害羞踟躕不前,一次又一次與機會擦身而過。來中大後,我覺得不可再封閉自己,要走出來,表達自己所想。我認為我在公開演講比賽中取得佳績,我的教練、英語教學單位三名老師功不可沒。

薛淳亮

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 (三年級)

升學時我獲幾所大學取錄,我逐一到校園實地考察,以決定哪一所是我的最佳選擇。最後,我決定在中大升學,主要原因是在我到訪中大時,我感受到學生、教授甚至職員之間的強烈聯繫,這真的讓我很驚訝!這些連結中大人的緊密關係,讓中大不僅成為一個理想學習地方,更成了中大成員的家園。

劉世澤

中大為學生提供嚴格的學術培訓和多采多姿的校園體驗,令選擇在中大就讀成為我人生其中一個佳決定。

魏綺珊

新聞與傳播學 (1989)
糊塗戲班行政總監

我加入了新亞劇社以及中大劇社。從燈光、化妝、服裝、寫劇本到演戲,每一個崗位都嘗試過以後,我發現舞台劇是門多元的藝術,需集合台前幕後幾十人的熱情與智慧,才能向觀眾呈現精彩的兩小時。這一點非常吸引我。大學四年,戲劇簡直成了我的第二主修。

陳浩庭

法學士 (2012)
律師及青年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

在大學一、二年級時,我擔任新亞書院扶輪青年服務團團長和社會服務工作隊隊長,一年籌備探訪獨居長者等十二項活動。在短短一兩小時內,長者傳授他們畢生的智慧和經驗,我在過程中深受啓發。

葉碩麟

工商管理學院 (2004)
超凡網絡創辦人

中大近兩三年透過不同活動、平台支援學生圓創業夢,我也觀察到這段時間的確多了畢業生創業,足證大學在這方面下的功夫十分到位。中大校園宜人,天高海闊,利於拓展思維,放飛想像。

曾偉華

電子工程 (2005)
依威能源集團聯合創辦人

假如我當年沒有入讀中大,我今日只會在某大公司任職工程師,不會創業。我喜歡中大濃厚的讀書氣氛,又有各種比賽和交流計劃,令我眼界大開。我在學期間奪得本港多項科技比賽冠軍,更到復旦大學出戰第七屆全國挑戰盃。

陳君洋

環球商業學 (2010)
「良師香港」創辦人及行政總裁

我抓緊在香港的時間參與課外活動。在英文辯論隊我結識了不同學系的朋友,激發我思考大學生的社會責任,令我明白在商不止於言商,唸完商科也不一定從事金融業。商學院訓練的是策略思維,而那正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。

岑棓琛

計算機科學 (2008)
視野機械人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首席研究員

我很多價值觀都深受中大的人文氛圍影響而成。我喜歡閱讀新聞,當年修了很多新聞系課程, 也是校園電台的外務副台長。我曾跟隨老師拍攝紀錄片,目睹香港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。我發覺,原來人除了打工賺錢,還可以選擇走在前面,領導一場運動,或是一間公司,幫助世界減輕一個問題,甚至解決一個問題。

閱讀更多